張家口淀粉污水處理工程案例
馬鈴薯淀粉生產廢水的主要來源包括三部分:一是土豆流送渠和洗滌廢水。此部分廢水主要成分為馬鈴薯表面的泥沙,此階段產生的廢水占廢水排放總量的70%左右,通常可在生產過程中添加少許設備,經過簡單的沉淀處理后可以循環利用;二是從篩網或離心機提取淀粉后的廢水、薯漿脫水的壓榨機和沉淀池排出的蛋白質廢水,占廢水排放量的10%左右, 主要是馬鈴薯自身的含水,即破壁細胞液,所以此廢水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,廢水不能循環利用,又因為回收蛋白質的成本較高,所以目前全部外排;三是淀粉精制和洗滌中排出的蛋白質廢水,此階段廢水占廢水排放總量的20%左右,生產過程中對水質的要求高,但是用水量小,也稱為工藝廢水,此階段廢水中含有蛋白質、淀粉等有機物,COD 和BOD濃度非常高,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入環境中,會造成十分嚴重污染。
張家口馬鈴薯淀粉加工設備運行現場
工藝流程:
說明:
污水通過集水井進行收集,通過泵提的形式,使污水均勻的通過微濾機。微濾機將水中大塊漂浮物等截留,通過提取蛋白飼料產生附加值。進入調節池均勻調節水質與水量,調節池設機械攪拌裝置,通過機械攪動使原水混合均質,阻止懸浮物沉淀,懸浮物隨水流入高效溶氣氣浮機,同時投加絮凝劑聚合氯化鋁(PAC)和聚丙烯酰胺(PAM),蛋白質為兩性電解質,其等電點約為pH4.0-5.5,淀粉廢水的pH值正好為蛋白質的等電點,因此淀粉廢水中的蛋白具有自動凝聚的趨勢,這種凝聚方式形成的絮粒很小,同時由于絮粒表面帶有相同電荷及水化層的影響,絮粒很不穩定。加入無機高分子凝聚劑中和絮粒上的電荷,使絮粒易于靠近凝聚成較大的絮粒,加入有機高分子絮凝劑,可使絮粒之間通過吸附架橋作用形成較穩定的大絮團;無機凝聚劑主要是依靠中和粒子的電荷凝聚成絮粒,有機絮凝劑則主要依靠吸附架橋作用使絮粒凝聚成絮團,先加無機凝聚劑中和電荷,然后再加有機絮凝劑生成絮團,兩者聯合使用絮凝效果較好,而且可大大降低絮凝劑的用量。
氣浮出水后進入中間水池,存儲一定量的水,使后續處理可以連續24小時自動運行。通過提升泵,使污水進入一體化設備,在產酸菌和產甲烷菌的作用下,將大部分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小分子物質和甲烷,剩余污泥進入污泥池,在好氧的條件下,進一步降解水中的有機物,最后使出水清澈,穩定達標。
張家口馬鈴薯淀粉加工設備安裝現場
張家口馬鈴薯淀粉加工設備運行現場